“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成语来自刘伯温的《卖柑者言》,这一点想必大家都知道。
可是你知道吗?当时的刘伯温还是元末朝廷体制内的官员,当他听完卖柑者说的话以后,竟然感悟出了很多东西。从而促使他做出一个决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了大明朝的命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刘伯温生于1311年,浙江青田县人。明朝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帮助朱元璋制定消灭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朝廷一系列战略计划,从而开创大明基业近三百年。被朱元璋亲切地称为张良再世。
刘基天资聪慧,好学习,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小神童”。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哪个年轻人不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呢?此时的刘伯温一心一意想在大元朝廷体制内谋个差事,好实习自己的一番抱负。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在这里刘伯温兢兢业业干了五年工作,颇有政绩。后来为了百姓,得罪了许多乡绅和权贵,无奈只能辞职。
就这样兜兜转转,一直到了1352年。期间刘伯温陆续做过元末朝廷的一些地方小官,无奈其人品过于正直,一直无法升迁。而与此同时,由于朝廷腐败造成民不聊生 ,全国各地义军四起。
是年七月,元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七品,辅助人员)。有意思的是朝廷启用他,是希望平定方国珍这股农民义军,刘伯温认为方国珍为首犯,只有杀了他才能威慑一方。
有趣的是,方国珍后来行贿朝廷,反而摇身一变又做了官员反而弹劾刘伯温。
而刘伯温买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的真实史料。
二、
1352年的冬天,都事刘伯温刘大人计划去探望一个老友,由于囊中羞涩自然买不起美酒肉食。忽然想起来有一个前边有一个卖柑的,货品非常不错,于是信步走去。
在大冬天,卖的柑拿出来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于是大喜便买了几斤。
刘伯温在好奇心驱动下打开了一个,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刘大人很是生气,质问他说:“你的柑子品质这样差,卖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这样欺骗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用来养活全家。我来卖而别人买,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刘伯温又怒又气地说:“今天你不说出个理由,我一定拉你去见官。”
那人又继续说道:“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将军们,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文官,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
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贪腐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再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而骨子里一个个男盗女娼呢?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
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刘伯温听完卖柑者一番话之后,竟然哑口无言,拿着柑走了。到家后,想到卖柑者所说的话,竟然一宿没睡好觉。
三、
刘伯温回到住所,不禁认真分析卖柑者的话来。
元朝的腐败,一个卖柑者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分析得透透彻彻。而自己还妄想为这个破败的朝廷付出一生的努力呢?朝廷唯一的能臣脱脱太师,不是照样被皇帝给打倒了吗?
现在国家盗匪和义军四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天下这个形势迟早被义军推翻,自己的一身学问应该投奔义军共举大事。
想到这里刘伯温不禁豁然开朗,于是没几天便辞去了都事这个职位,踏上了四处走访民间疾苦,暗中观察各支义军的征途。
四、
此时天下除了江河日下的元朝廷,还有六支义军建立的政权组织,史称“元末六义”。刘伯温不禁拿笔写下了这六个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
第一位:天完国——徐寿辉
第二位:东吴——张士诚
第三位:韩宋——韩林儿
第四位:陈汉国——陈友谅
第五位:明夏国——明玉珍
第六位:西吴——朱元璋
通过几年走访,刘伯温发现徐寿辉为人实在憨厚绝非成大事者,果然不久后就被部下陈友谅所杀。而陈友谅能力极强,但为人狠辣,毫无道义可言,这样的人也不能辅佐。张士诚为人仗义,待民不错,但是此人却故步自封,胸无大志,也非帝王之相。
这些人不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大金柑”吗?
最后就剩下势力最小的朱元璋了,此人综合了以上所有人的优点,而且素有大志,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看来朱元璋就是货真价实的大金柑啊!于是,1360年刘伯温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尽心辅佐。
八年后,大明王朝终于建立。结束了元朝末年几十年纷争的局面,刘伯温看着刚买的金柑不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