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礼清 北京报道
“AI疯狂得很,输入一句话就能生成漂亮的图片,但若缺乏知识沉淀,它也可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的“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上,天立国际首席品牌官金鑫如此表示。
在研讨会现场,金鑫以企业实践者的视角,直言AI技术对教育的双刃剑效应。她强调,教育者需构建“负责任的AI应用生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释放每个学子的独特光芒”。
“教师的认知突围是核心”
面对AI技术的冲击,金鑫坦言教育者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设计者。”她举例称,天立教育在DeepSeek等AI工具普及后,迅速组织全国60所学校的校长、学科带头人及教师开展百余场专项学习。“教师必须重新思考:在工具如此丰富的环境下,学生究竟该如何学习?”
这一观点与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教育+AI”的理念深度共鸣。金鑫进一步阐释:“我们推行‘项目制备课’,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比如在兰州讲授黄河主题时,学生会通过AI生成小组知识图谱,培养跨领域识别能力。”她直言,AI的“逻辑拼凑能力极强”,因此教育更需聚焦素质培养。“学生要有单点学习、整合与跨界能力,才能与AI形成有效互动。”
金鑫介绍,自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天立国际在全国范围内的60所学校,进行了100余场活动,包括校长、学科带头人、班主任、学科老师,都在学习AI。“教师的认知突围一定是我们整个教育全周期所有链条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她表示。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科技很有趣,但正确使用工具让我看到了它真正的力量。”金鑫引用楚雄天立一名学生的原话,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2022年,云南楚雄一名对飞行器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在AI辅助下,通过“交互式提问”不断验证流体力学模型,最终在2024年全国飞行器仿真挑战赛中创造性拆解智能决策系统,斩获全国季军。
“这不是AI的胜利,而是人类探索精神的胜利。”金鑫强调,天立教育鼓励学生将AI视为“互动伙伴”而非“答案机器”。“当AI给出结论时,学生必须追问‘为什么数据成立’‘验证是否充分’——这种批判性思维才是AI无法替代的。”
面对技术可能加剧的教育不平等,金鑫提出了天立国际的“科技平权”理念:“科技进步必须是普惠的。我们相信,AI的终极价值不在创造‘超级学生’,而在点亮每个孩子的潜力。”她呼吁行业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科技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教育者温情的陪伴。”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