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对于广大初三和高三毕业生而言,进入四月后,各类关健考试接踵而至。初三学生的“二模考”、体育中考、外语听说测试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高三学生的“小三门”等级考;还有中考和高考……
倒计时阶段,既是知识整合的关键期,更是心理博弃的决胜局。面对孩子日益忙碌的复习备战,身为“后援团”的家长,也难免紧张。在这关键时刻,家长究竟该如何帮助孩子减轻考前焦虑,将状态调至最佳?面对孩子的这些考试,不少家长甚至比考生更紧张。在全力做好后勤保障之余,家长要如何成为孩子的“依靠”,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些“关口”?为此,本报记者邀请部分教育专家共同探讨。
本期受访专家:
孙晓青(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上海市浦东中学副校长)
金冶(上海市七宝中学高级教师)
黄明晶(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班主任)
不要把考生的疲惫和烦躁,简单归因为“矫情”
记者:随着考试季临近,不少考生家庭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在备考期间,考生常见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有哪些?家长应如何识别并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
孙晓青:考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源,因人而异。比如,顶尖学校的好学生压力源可能来自家长、老师以及他们对自己的高要求,他们的压力表现以考前焦虑、情绪波动为主;中等学业学生的压力源是自己的学业实力和理想学校之间的差距,他们往往会出现自信心不足、自我怀疑、忙而慌乱等情绪和行为表现;还有部分考生学业基础比较差,长时间学习导致身心俱疲,觉得自己是考试路上的“陪跑者”,会产生厌倦、懈怠等情绪。
想让孩子减压,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有正确的认知和定位。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模拟考,多数家长应该已经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基于孩子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共同商定奋斗目标,不要因太高的期待让他们压力过大。
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监工”,而且要能够共情,理解孩子的辛苦付出。在每天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听听孩子的倾诉,并表达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运动、玩玩游戏、讲讲笑话,调节家庭气氛等。切忌将孩子的疲惫、烦躁简单归因为“矫情”,从而错过干预时机。
金冶:带教高三年级,我发现,不少考生在备考期间容易陷入多重心理困境:除了本身的学业负担之外,完美主义的追求以及家庭的过高期待都会让学生“压力山大”。此外,当学生的模拟考成绩与目标成绩持续存在差距时,学生会陷入“努力无效”的认知扭曲,产生“明明刷了很多题却提不了分”的挫败感。
这些压力常以失眠、暴食、社交回避等信号显现,或通过易怒、自嘲等行为伪装。当孩子出现“晨起困难”“数字过敏”(拒绝看成绩单)或“社交退行”(拒绝聚会)时,往往是心理预警信号。
此时,建议家长可采用“三明治沟通法”。简单说,就是在肯定孩子努力的同时提出建设性建议,并给予情感支持。例如,“这次数学进步明显(肯定),但物理时间分配可以优化(建议),需要我帮你制定计划吗(支持)?”
同时,可采用赋能式引导策略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构,用“成长型思维”替代“结果论陷阱”。比如,当孩子抱怨题目太难时,不妨引导孩子思考,“这道题考验的是哪种思维模式?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模块?”此外,也要加强行动赋能,与其纠结孩子的睡眠时长,不如教会其“碎片化充电法”:午休时花5分钟进行正念呼吸,在晚自习间隙通过冥想等方式让大脑快速放松等。
不要过度在意分数,压力过大往往是目标过高
记者:有的家长非常在意孩子的作息、有的家长会过度关注成绩的起伏,也有的家长完全不敢和孩子多沟通。对于毕业班家庭而言,在当下这个节点,家长应如何把握好关注的尺度,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黄明晶:我认为,家长关注的尺度是否合适,首先要从孩子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即如何让他们感到关心而非压力,支持而非要求,陪伴而非强迫。首先,要引导孩子规律作息,尽可能保证充足睡眠,保障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要理性看待成绩起伏,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和解决方法,而非一味责备。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帮助他,而不是眼里只有成绩。要多与孩子平等沟通,这一时期,和谐的亲子关系尤其重要。
孙晓青: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无为而治”,在我看来,父母亲不应把眼光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应各就各位,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在工作中的敬业、专注、锲而不舍等品质,以及由此而取得工作上的成绩和进步,孩子同样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有适当时机他会去效仿。
家长会上,我常会和家长说到“俗”和“仙”两个字。“人”+“谷”=“俗”,当家长身陷谷底时,因为格局不够高,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眼里只有成绩;“人”+“山”=“仙”,当家长带领孩子攀上山顶,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视野自然开阔了。
未来很长,家长不必过于放大一次考试与未来前途之间的关联,可以和孩子探讨考试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这才是立德树人之根本。
记者:当发现孩子对备考感到迷茫或压力过大时,家长该如何“施以援手”?
孙晓青:一个人感到迷茫,往往是由于目标不清晰,感到压力过大往往因为目标过高。家长首先要适当降低期待。为孩子提供多元路径选择,让孩子清楚,哪些才是自己的目标学校。同时,可结合孩子的兴趣聚焦目标,并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全家人共同商定孩子未来的生涯规划。无论怎样的考试,都只是人生的驿站。比如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在中学阶段大大小小600多次英语考试只及格过3次。家长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故事,并对“成功”进行新的定义。
金冶:家长要摒弃对考试分数的执念,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依笔者所见,过度关注成绩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建议家长每日预留15分钟“无评判倾听时间”,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提升家庭氛围的温暖指数。
备考如行军打仗,需谋定而后动。家长可协助孩子制定复习时间表,将两个月冲刺拆解为每日可执行的任务模块。例如,可建议孩子早读聚焦古诗文积累,晚自习前1小时专攻数学压轴题,建立错题档案库让孩子清晰看到进步轨迹。在睡眠方面,要严格遵循晚上十点半熄灯的铁律,让高效学习有据可依。
不要和别人做比较,学习是对自己负责
记者:家长的情绪会对考生的心态产生隐性影响。很多家长的焦虑也会通过非语言方式传递给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觉察和调节自身情绪?当亲子双方都处于高压状态时,应如何避免矛盾升级?
黄明晶:家长作为成年人,首先要情绪稳定,这样才能为孩子带来情绪价值。家长觉察和调节自身情绪,可尝试以下方法:一是学会自我觉察,当感到焦虑或烦躁时,及时意识到情绪的存在;二是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三是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运动、阅读等,让自己暂时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四是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获得支持和建议;五是调整认知,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避免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当亲子双方都处于高压状态时,要避免矛盾升级,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保持冷静,避免在情绪激动时与孩子争吵,给自己和孩子一些冷静的时间;二是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压力和困惑,不要急于打断或反驳;三是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避免使用指责或批评的语气,以免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四是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五是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一起做家务、看电影、散步等活动,缓解紧张情绪,增进亲子关系。
孙晓青: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十分敏感,家长的情绪会对考生产生很多不易觉察的影响。
比如,家长不经意间的叹气、锁眉,或许就会让考生联想“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我可能达不到父母心中的那份期待”……于是考生复习时会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大脑杏仁核持续处于警戒状态,降低记忆效率以及理性思考能力等等。
在认知上,可能也会由此产生一些偏执的非理性信念,比如“如果考不好,人生就完了”“父母为我付出那么多,我太对不起他们了”等等。此类“灾难化”的自我怀疑一方面会动摇备考信念,另一方面也是对父母期待的过度解读,会严重影响考生的应考状态。
当家长与孩子都处在高压状态时,孩子就像一个随时会引爆的“小宇宙”,此时家长最需要的是冷静(比如喝口水,走到阳台上去仰望一下星空)、阻断(离开孩子的房间,或者去小区花园里散散步),以避免直接冲突。
记者:在备考的关键阶段,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应对策略,以确保进入最佳迎考状态?
黄明晶:如果孩子有需求并且自己有能力,那么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认真研究考试本身,明确各科考试范围、题型、分值分布等,帮助孩子理清备考方向,甚至可以协助孩子对薄弱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有针对性地复习。
孙晓青:家长保持平常心,孩子才能淡定迎考。家长可以支持孩子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应对策略和实在的目标,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地方必须拿下,什么地方可以放手。比如太难的大题目不必钻牛角尖,耗时太多,效率不高,在冲刺阶段当断则断,保证孩子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任务。
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接纳孩子的任何情况,不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只要看到孩子每天努力,就及时表扬,同时引导孩子思考过去成功的经历,以便总结经验。
孩子今天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方面家长不要越殂代疱,要有边界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对自己负责任。祝愿每一位考生和家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考试的挑战,灿烂在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