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辽阔海洋变“蓝色粮仓”,深海美味“游”向餐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2:49:00    

南海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域,是我国开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区域。截至2024年底,海南深远海养殖水体规模近850万立方米,其中新增养殖水体89万立方米,是2023年新增量的2倍。2024年,海南省的水产品总产量181.4万吨,除了自给,半数以上供应国内和国际市场。“海鲜自由”的背后,是这些年来,海南持续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耕海牧渔,向深远海要食物的结果。这片“蓝色粮仓”深藏着哪些“宝藏”?海南要怎样加快走向深海?跟随记者,一起去探访。

湿润的海风,裹挟着淡淡的咸腥味儿扑面而来,渔船的马达声、嘈嘈杂杂的叫卖声,渐渐盖过了渔村的海浪声,这里是海南东部最大的渔港——琼海市潭门镇的潭门中心渔港。

总台记者 黄珊:潭门渔港的一天,就是从这样熙熙攘攘的交易声中开始的。村民们介绍,这两天的天气特别好,渔船往来频繁,每次回港都鱼货满仓。那跟我们一样,早早等在这里的,还有来自各地的采购商,大家为的就是抢到上岸的第一口鲜。

潭门渔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因为是距离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千百年来,这里的渔民远航耕深海,乘风破浪前往南沙、西沙等海域进行远洋作业。然而,与其他地方不同,潭门渔民一直坚持着最传统的捕捞方式——潜捕。他们会凭着经验,找到鱼群聚集的海域。

在水下,他们先搭起围网,围网的长度有十多米,只起到拦截作用,不会让鱼群受伤,也不会破坏海底珊瑚。等鱼一撞网,他们会拿出抄网捕鱼。像这样的人工潜海捕鱼,不会过度索取,也能最大程度保护海洋生态,而南海粮仓回馈给他们的自然馈赠,也远不只此。

金枪鱼,有着“深海极品”“鱼中之王”的美誉,是食客们眼中顶级的珍馐美味。它们大多生活在远洋区域,获取它们的方式只有海钓。而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在海南陵水,已经建成投用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养殖示范基地,这些顶级美味正在加速从远洋“游”向你的餐桌。

总台记者 黄珊:金枪鱼的养殖网箱周长有90米,网深有7米。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面的金枪鱼最大的养殖了三年多时间,体长超过一米五,有150多斤重。这片海域一共有八个这样的网箱,养殖了4000多尾的黄鳍金枪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戴世明:陵水海域全年温度适中,水温在19℃至30℃之间,盐度范围在30‰以上,水交换条件优良,拥有适于黄鳍金枪鱼生长的热带气候和水质条件。

为了密切观察金枪鱼的生长过程,工作人员在水上、水下,都安装了网络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活情况,还会定期利用水下无人机,对金枪鱼进行行为监测和数据记录。

总台记者 黄珊:钓金枪鱼的工具非常简单,一边是鱼钩,钩着一整条饲料鱼作为鱼饵,另一边就是像风筝的轮盘一样的工具。

钓上来的金枪鱼想做成刺身,要在它上岸之后,马上放血,不然血液堆积在鱼肉里会影响口感和品质,随后还要进行3-5天的冷冻排酸处理,肉质才会更加鲜嫩柔软。

陵水黎族自治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晖:捕捞金枪鱼,通过远海捕捞,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我们养殖金枪鱼,最快时间(捕捞到港)可以在24小时就完成。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实验,实现了黄鳍金枪鱼的人工催产,随着未来人工育种技术的成熟,也可以降低对海捕幼苗的依赖。不管是传统的捕捞方式,还是科技助力人才赋能,海南走向深海的脚步,正在越来越快,越来越远。

耕海牧渔 辽阔海洋变成丰盈的“蓝色粮仓”

海洋,浩瀚深邃,见证着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海南利用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向海洋要新质生产力。围绕“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战略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真金白银的支持措施,大力推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养殖厂房蓬勃兴起,大型海上牧场建设由近海挺进深远海,渔业种质“芯片”加速从有到优、迭代更新,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走进更广阔的市场,被端上百姓的餐桌。辽阔海洋正成为出产越来越丰饶的“蓝色粮仓”。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