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蒲松龄(1640-1715)
蒲松龄(1640 年 - 1715 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博淄川蒲家庄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是记载、记录的意思,“异”指奇异的事情)。郭沫若先生赞其《聊斋志异》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高度评价其思想成就。蒲松龄在国内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如下:
早年聪慧:出生于亦儒亦商的小康之家与 “书香之家”,自幼由其父教授读书,天资聪颖,富有文才。十九岁时,在县、府、道的科考中连取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得到主考官施闰章的欣赏。
科举坎坷:此后在乡试中屡次败北,从 21 岁到 63 岁,一生参加 7 次乡试都未成功,直到 72 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幕僚与坐馆:25 岁时,蒲松龄与兄弟分家后生活陷入贫困,31 岁时前往宝应(今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处应聘幕僚,次年辞幕归乡。之后开始坐馆生涯,先于淄川王氏兄弟家做塾师,后转入西铺毕际有家。宾主相处融洽,且毕家藏书丰富,使其生活安定,他也得以在闲暇之余读书写作。
传闻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在村外“柳泉”处,摆茶摊以供来往行人免费饮茶解渴。行人歇脚时与其谈天说地,来积累写作素材。
蒲松龄的主要文学成就如下:
1.代表作《聊斋志异》:这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收集了近五百个狐仙鬼怪的故事,蒲松龄把自己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相结合,从民间故事中广泛采撷,充分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各种仙鬼狐魅形象化、人格化,把描写幽冥世界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影,曲折地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真实。其代表篇章有《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司文郎》《考弊司》《书痴》《鸦头》《细侯》等,还塑造了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众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
2.其他著作: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与俚曲杂居,著有《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等杂著,《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等十四种聊斋俚曲,《闹馆》《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戏三出,以及《聊斋文集》《聊斋诗集》《柳泉词稿》等。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学者张俊纶认为蒲松龄以典雅清丽的文言文,用唐人传奇的手法创作出《聊斋志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他的《山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