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这片热土上,长沙银行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城商行,没有北上广深的“洋气”,也不似江浙银行的“财大气粗”,却用26年时间默默耕耘,以“结硬寨,打呆仗”的务实姿态,从长沙一隅走向湘粤两地,资产规模突破1.1万亿,跻身全国城商行前列。
一、结硬寨:国资托底,股权结构稳如磐石
2023年2月,一场历时32轮的股权拍卖鏖战,将长沙银行的“底牌”展露无遗。长沙市财政局通过旗下长投控股斥资10亿元竞得1.39亿股,持股比例升至20.28%,稳居第一大股东。这一动作不仅巩固了国资对银行的掌控力,更释放出地方政府“力挺本土金融”的明确信号。
稳定的股权结构为长沙银行筑起护城河。近年来,新华联等民营股东逐步退出,湖南钢铁集团、物产中大等国资背景企业相继入场,股东名单愈发“清一色”。平安证券曾评价:“地方国资的深度介入,彻底打消了市场对股权稳定性的担忧。”
二、打呆仗:县域与零售,深耕本土的“笨功夫”
长沙银行的战略地图上,“县域”和“零售”是两大关键词。截至2024年末,其网点覆盖湖南所有县域,仅长沙地区便有168家分支机构,县域存款余额超2000亿元,贷款余额近17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种“笨功夫”体现在细节:
县域金融:推出“湘村快贷”“湘农云担”等特色产品,授信金额超2亿元,服务农户超10万户,激活乡村经济。
零售转型:财富管理客户数突破117万户,资产管理规模超4000亿元,财富手续费收入三年增长150%。
本土化营销:与茶颜悦色、湖南省博物馆联名推出信用卡,用“网红经济”黏住年轻客群。
三、稳中求进:低估值下的“韧性账本”
2024年,长沙银行交出了一份“稳”字当头的成绩单:营收259.36亿元(+4.57%)、净利润79.8亿元(+6.92%),不良率1.15%,拨备覆盖率314.23%,核心资本充足率9.93%。
数据背后是“稳息差、控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息差韧性:净息差2.1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通过优化存款结构、扩大债券投资对冲利率下行压力。
风险底线:尽管逾期贷款有所上升,但拨备覆盖率常年维持在310%以上,不良生成率远低于同类银行。
四、暗流与挑战:在雷区边缘“清醒行军”
稳,不代表没有隐忧。长沙银行曾因向新华联、恒大汽车等高风险企业放贷引发争议,2024年关联授信余额超85亿元,被质疑“风控失守”。
但值得肯定的是,面对问题,银行选择“直面硬仗”:
高管团队换血,新任行长张曼带领团队推进数字化风控;
2024年发行480亿元债券补充资本,夯实抗风险能力;
压降高风险领域贷款,聚焦普惠、绿色、科技金融,2023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长25%。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精髓在于以守为攻、以慢制快。长沙银行的故事,恰是这一哲学的现代演绎——没有炫目的资本运作,却用26年时间将根须深扎湖南沃土;不追求短期爆发,却以年均10%的利润增速悄然跻身万亿俱乐部。
或许,在金融业的浮华喧嚣中,这种“笨”恰是最难得的智慧。正如一位长沙市民所言:“办卡是因为ATM取现免费,用久了才发现,它早已融进生活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