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江淮等地的田野中,一棵棵鲜嫩水灵的芥菜蓬勃生长,等待走上消费者的餐桌或进入食品加工厂。说到芥菜,无论是把它视为三月乡野第一鲜的南方,还是把凉拌腌芥菜疙瘩丝当作佐粥“神器”的北方,烹饪芥菜时都把盐当作多多益善的美味 催化剂。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从食品安全与健康角度看,拥有“百变之身”的芥菜,“腌”并非唯一吃法。
尽管芥菜是阳春三月的时鲜,但很多消费者无论在超市里看标签,还是到家门口的菜市场问摊主,似乎都常常找不到芥菜的影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弋介绍,芥菜是十字花科中的一种一年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3—4 月是芥菜丰收的季节。芥菜是一个大类,我国广泛栽培的有7个变种,不仅不同种类的荠菜名称不同,即使同一种芥菜,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叫法。所以才会出现人人都知道、有时“买不到”的情况。
宋弋介绍,芥菜是重要的蔬菜、油料和调料作物,原产于中亚,分布于中国、南洋、日本、印度、非洲、中亚细亚等世界各地,其栽培和驯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变异选择、开枝散叶,逐渐演化出籽芥、根芥、叶芥和茎芥4个亚种16个变种。
一是叶芥。在菜市场或超市直接标称“芥菜”来卖的,一般都是这种吃叶子的叶芥菜。不过,叶芥菜也有大叶芥、花叶芥、包心芥、分蘖芥等多个类型,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叶芥菜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湖北叫冲菜、四川叫冬菜和芽菜、雪里蕻、梅菜等。
二是根芥。最典型的是大头菜,辣味较重,一般都是腌制后食用,又叫辣疙瘩、芥菜疙瘩等。
三是茎芥。这类芥菜的茎膨大厚实,主要有茎瘤芥(榨菜)、笋子芥(棒菜)、抱子芥(儿菜)等。其中,榨菜是名扬国内外的茎芥制品;笋子芥又叫棒菜,长得很像莴笋,仅外皮一层是绿的,切开后里面呈白色,煮熟后有点像白萝卜,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主产于川西南等地,四川称棒棒菜或菜脑壳儿。
四是籽芥。种子可用于榨油、制芥末,分为黑芥、褐芥、黄芥、白芥。白芥原产我国,不含挥发油,略带甜味,有暖和的辣味;褐芥与黄芥则介于两者之间。我国主要种植褐芥,欧美则以黄芥为主。
春天,被消费者称作“第一鲜”的时令蔬菜有很多,芥菜无疑是其中营养最丰富的一种。
宋弋介绍,不同种类的芥菜,营养成分略有不同,各有特色。研究显示,大多数叶芥菜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在24—90毫克/100克之间,纤维含量 1.3—2.4 克/100 克,蛋白质含量 1.7—3克/100克,属于蔬菜中的高营养品类。
茎芥菜里,茎瘤芥类鲜菜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膳食纤维。比如棒菜,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其他抗氧化成分,还有大量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和钾元素;儿菜有丰富的钙,而且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 的含量也不低。
明朝《广群芳谱》说,芥菜气味辛辣,有“介然之 义”,所以才被称为“芥菜”。由于很多芥菜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独特的辛辣味道,所以花式繁多的发酵和腌渍成了人们烹饪芥菜的常用手法。
不过,诸如梅干菜、榨菜、酸菜、五香酱疙瘩等腌制芥菜,不仅盐含量高,还可能破坏芥菜原本的营养成分。
比如辛辣味最浓的新鲜大头菜发酵制成腌菜后,维生素 C含量大幅下降,还原糖增多,硫代葡萄糖苷成分也发生了复杂的降解和转化。尽管还有一定的有益成分,但含盐量普遍较高,有的市售产品的含盐量能达到 10 克/100克,因此消费者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此外,不少长期保存、包装出售的梅干菜,经过加盐、发酵、三蒸三晒,不仅含盐量大幅升高(约为19.6 克/100克),营养成分也大幅流失,有的还会额外加糖。同时,如果晾晒过程中不注意,还可能有微生物污 染发霉、亚硝酸盐超标等安全隐患。
宋弋说,芥菜并非只能腌制,有些芥菜在与其他食材搭配后口感非常讨喜。如盖菜直接吃虽然微苦微涩,但广东人把盖菜和排骨一起煲汤,不仅口感软滑,还有丝丝回甜;新鲜棒菜切成薄片炒肉,入口很软、苦味和辣味也不明显。
现在正值初春,新鲜的盖菜、雪里蕻等芥菜正值上市。宋弋表示,叶芥菜不建议长期保存,最好现买现吃。选购时要选择叶片新鲜、颜色翠绿、无病虫害的个体。一般来说,新鲜品质较好的芥菜叶片较有光泽、手感较嫩。
如果购买较多一时吃不完,最好将芥菜放到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如果需要长时间保存,可以将芥菜洗净切段后装入透气保鲜袋,也可以用厨房纸直接包裹择好的芥菜叶吸湿,并置于冰箱蔬果格,保存时间最好控制在3天以内。
湖南有些地方自制梅干菜时,不放咸盐,只把雪里蕻蒸熟之后晒干,这种干制保存和食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从保证卫生和食用安全角度来说,一般不提倡家庭自制腌菜。如果确需腌制,宋弋提醒,一是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务必将叶菜清洗干净、控水彻底,保证案板和刀具洁净卫生、分类使用;二是开封后应在两周内食用,每次取用和食用时必须保证器具干净。腌制芥菜如果出现表面长白膜(产膜酵母菌)、酸味刺鼻或发黑,可能是感染了腐败菌,必须整坛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