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
特朗普表示,美国并不生产自己的药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产品。美国支付药品的价格往往比有药品生产的国家高出很多倍。特朗普认为,一旦对药品征收关税,制药公司将在美国开设工厂,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这也意味着,此前期待“关税豁免”的医药行业希望落空。如何应对“对等关税”,南方+记者整理发现,多家上市公司在这轮关税大战中已经提前做好准备。
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正在上海开幕,开立医疗展位前咨询的客商。
企业提前“备货”应对关税影响
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迈瑞医疗回应加征关税对公司美国及海外销售的影响时表示,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今年在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到本轮关税影响。
据悉,迈瑞医疗为满足国际化业务运营需求,在全球布局了几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美国食药监局(FDA)认证的工厂,可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需求。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开始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公司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在2025年二轮10%关税生效前,公司已根据意向订单基本完成了在美子公司的备货,有效避免了关税对当年销售的影响。”位于深圳的医疗器械企业开立医疗回应南方+时表示,目前超声设备最新关税已经达到104%的水平,面对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公司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公司灵活调整供货策略,根据客户采购习惯,采取美国子公司本地仓储发货或离岸价直供等方式,以优化整体成本结构。再往后新发货产品将和代理商协商,共同协商承担关税成本。”
据悉,为进一步支撑国际化战略落地,开立医疗已在全球布局海外子公司及成品仓库,构建起覆盖北美、欧洲及发展中市场的运营网络。“公司将持续拓展美国市场中高端超声产品销售占比,并适时引入消化内镜、外科手术等多元产品线,进一步扩大可触达市场空间,不断夯实公司在全球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开立医疗表示。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993.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进口额914.12亿美元,同比下降2%,出口额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具体来看,美国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全球第一大市场,2024年出口额190.47亿美元,占比17.64%。
具体在医疗器械方面,美国作为我国医疗器械最大出口国别,市场份额占比高达24.1%,出口额为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9.4%。其背后一大原因是进口商为应对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提前抢运囤货,如手套、注射器等医用耗材产品对美出口增幅显著。同时,国产医疗器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上不断突破,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如内窥镜、CT、麻醉设备、彩超等医用诊疗设备2024年对美出口增势明显。
在原料药方面,中国是全球原料药供应大国,2015-2024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从235.5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印度和美国依旧是我国原料药出口前两大市场。
翰宇药业回应媒体时表示,“公司目前对美销售的产品主要是利拉鲁肽和一些原料药,我们与合作伙伴正密切关注相关动态,相关应对需要美国征收药品关税的具体情况明晰之后再研究。公司也一直计划开拓欧洲或东南亚市场,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商务部对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
制药行业供应链全球趋势明显,受到关税“大棒”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针对美国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日前发布严正声明,指出绝大部分医用耗材、敷料、医疗设备及其零部件、康复用品等产品均受影响,特别是部分产品叠加美国政府过往无理加税措施,关税已达极高水平。
声明指出,“美国政府的单边贸易措施无视世贸规则,不仅严重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医药产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还将严重影响全球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害全球各国民众的健康福祉,尤其是严重影响相关中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障。”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认为,“全球民众的健康权益不应受到不公平贸易措施的侵害,坚决反对美国采取的单边贸易霸凌行为。我们坚决支持中国政府采取的反制措施,并将与全球各国医药行业一道,维护全球医药企业的合法权益,共同促进这一重要民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开信息显示,4月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同日,中国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对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产业竞争力立案调查。
据悉,医用CT球管是CT设备的核心部件和高值耗材,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也是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医疗设备类产品。当前,我国医用CT球管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多家企业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然而,近年来进口医用CT球管数量逐年增长,2024年自美进口占我进口总量超过40%,进口价格持续下降,严重冲击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损害我产业的良性发展权益。为此,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声明表示,积极呼吁有关企业、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此次调查,客观反映产业状况,积极维护自身利益。
公开资料显示,CT球管市场长期由进口厂商垄断,以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三家为代表。上述消息发布后,GE医疗股价一度暴跌近16%。
对于“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GE医疗回应南方+时表示,“当前的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的团队正密切关注贸易政策的演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GE医疗在中国运营超过100年的历史,拥有很强的本土化布局和国产创新实力。我们在中国销售的绝大多数产品已经实现在中国境内生产。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保持不变,将继续致力于为客户和病患提供服务。”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