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省以司法力量保护生态一线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20:20:00    

春和景明。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的候鸟如约归来,或展翅掠过水面,或结伴浅滩踱步,或低头啄食嫩芽,用灵动的身影为北国湿地写下春的诗句。
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背后,司法力量正以无声但坚定的守护,为万千候鸟编织起安全的归途。近年来,我省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司法力量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谐共生,让生态之美绘就吉林振兴的壮丽画卷。

破题之一
如何为候鸟迁徙之路点亮法治航标

日前,前郭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双林担任审判长,审理了一起非法狩猎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周某因使用禁猎工具粘网猎捕野生鸟类,站在了被告席上。
去年,候鸟北归时节,周某在查干湖畔一处废弃院落支起百米粘网,短短20天内,白眉姬鹟、白眉鹀等121只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和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喉歌鸲被捕获。
前郭县人民法院采用“3+4”合议庭模式(由3名法官和4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审理该案。“每只迁徙候鸟都是生态链的关键环节,猎捕行为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安全。”4名深谙候鸟保护的生态环境领域专业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们并肩而坐。最终,法院以非法狩猎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责令其在省级媒体公开致歉。
这仅仅是我省环境资源案件指定管辖法院守护候鸟的缩影。自2022年9月起,长春环境资源法庭与全省10家环资案件指定管辖基层法院(以下简称为“1+10”指定管辖法院)依法审理227件涉及破坏鸟类资源刑事案件,为111名人民陪审员颁发环境资源专业人民陪审员聘书,“3+4”合议庭模式构筑起司法与专业的桥梁。同时,设立22个巡回审判点,覆盖我省生态功能区。法官们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巡回审判制度让司法守护候鸟触手可及。
我省法院协力构筑起环境资源审判司法保护网络,为候鸟保护提供专业有力的法律支持,恰似迁徙路上一个“法治航标”,让候鸟云集,生生不息。

破题之二
审判席外如何构建司法保护的生态屏障

在审判席外,司法正以温情而坚定的力量修复着每一处生态伤痕。
“1+10”指定管辖法院注重恢复性司法举措,因地制宜建立23个生态修复基地,镶嵌在吉林广袤的湿地与林海间。非法盗伐者亲手补植的树苗正吐露新芽;曾经布满捕鸟网的林地重现生机,“生态司法+环境修复”的创新模式让伤痕获得新生。
司法不仅斩断“捕、购、销”的黑色链条,更在审判席外播撒希望的种子。在长春环境资源法庭审理的一起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非法捕鸟者签署《履行生态保护义务承诺书》,并在媒体上真诚致歉,将生态损害赔偿金投向生态环境修复。当“破坏者”转变为“守护者”,当赔偿金化作新生的绿意,司法的温度便真正融入了自然的脉搏。
通化铁路运输法院制作的动画微视频里,一只只卡通鸟儿衔着科学与法律知识飞向云端;白城铁路运输法院在向海小学开展生动鲜活的普法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敬畏生命的种子。在每年“六五环境日”“国际爱鸟周”等节点,“1+10”指定管辖法院创新普法方式,开展各式各样接地气、见实效的活动。每一个普法微视频、每一堂生态法治课,都是司法为生态伤痕精心准备的“创可贴”,既止住了生态破坏的“出血点”,又促进了生态保护的“新生肌”。

破题之三
绿色天平如何衡量发展与保护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是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区”。“1+10”指定管辖法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为依据,将司法保护网罩在候鸟栖息地上。
延边铁路运输法院审理的非法占用农用地一案,依法打击了非法开垦森林湿地犯罪行为。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法院判令被告人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当非法开垦的“犁铧”遇上司法“重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犯罪成本的精确核算,更是法律对每寸湿地、每只候鸟的深情守护。
候鸟年复一年地飞越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白城铁路运输法院在此设立司法保护基地,为珍稀候鸟留足振翅的空间。法律的天平一端托着发展的诉求,另一端盛着生态的重量。
“我们通过强化专业审判、集中管辖和跨区域协同,有效解决环境资源纠纷,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长春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建国说。
据悉,该院与长白山管委会携手,共建“长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府院联动机制,走出一条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绿色司法守护森林路。
吉林铁路运输法院创新适用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承诺书,前郭县人民法院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司法保障有机结合,通化铁路运输法院灵活适用原地管护责任书,东辽县人民法院增强生态修复方案的针对性、专业性……截至目前,“1+10”指定管辖法院共发出原地管护责任书3份,引导当事人签署生态修复履行承诺书40份,共种植红松等各类树木49869株。
如今,在吉林广袤的湿地与林海间,东方白鹳在法治润泽的苇丛间翩跹,青头潜鸭于司法庇护的湖面上划出涟漪,这些跃动的剪影正是生态法治最美的注脚。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