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京小店三十年:街头小吃活色生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53:00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历经三十年时光淘选,依然昂首屹立的那些小店小铺,无不令人身心俱安,可谓城市的家园。

今起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和新华新消费传媒联手推出《南京小店三十年》系列融媒报道,聚焦小店穿越时光、直抵人心的魅力。第一辑关注寻常美食以及那些因美味而存在的小店。猪头肉、凉皮、酸菜鱼、牛排、面条,都是百姓人家寻常食物,但总有些小店把寻常做成传奇。

策划:颜 芳 张佳瑜

统筹:王 宁 李 凯

(除署名外均由店方供图)

黑皮酸菜鱼的秘密

见习记者 周浩然

穿越二三十年的时光,依然红火屹立的小店小铺,多少总有点不舍示人的“独家秘方”。

凭一盆酸菜鱼,近三十年被“专宠”,黑皮的秘密是什么?

“其实我也没什么秘方,就是干干净净的家常味道。”褚既香认为自家酸菜鱼不过就是用传统做法做的家常菜,二十多年前是什么做法,现在也还是什么做法。褚既香说,能称得上技巧的其实就是每一锅现榨热油,冷辣椒油下锅后加入蒜泥、芝麻、花椒、干辣椒,需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再把好的热油往“平平无奇”的酸菜鱼上一浇,汤面沸腾、香气四溢,仿佛瞬间“赋予灵魂”,一盆酸菜鱼就生动活泼起来。

1997年,褚既香和丈夫张如发关掉了经营多年的轮胎修理店,在长白街开了家小吃店。用现在的话来说,褚既香夫妇这是“转型创业”,夫妻二人又没有餐饮行业经验,十有八九要碰上“跨界壁垒”。事实的确如此,一年多的勤恳经营,收入却远没有想象中稳定。相比于憨厚的丈夫,褚既香的心思显然更为活络,她发现同一条街上的酸菜鱼店生意相当火爆,便在闲暇时跑过去现场观摩,时间一长,褚既香就把酸菜鱼的做法摸了个七七八八,再结合食客们的意见和自己的配料实践调整,一套独属于自己的“酸菜鱼秘方”逐渐成型。夫妻二人一合计,决定把小吃店改为酸菜鱼店,店名就直接用丈夫的外号“黑皮”来命名,飘香南京将近30年的黑皮酸菜鱼就此开业。21世纪初,正是酸菜鱼流行的时期,黑皮酸菜鱼硬是凭着可以自选加入火腿肠、面筋包等食材的独特吃法,在南京一众酸菜鱼店中脱颖而出,成为食客们心中的“白月光”。

转眼已是2025年,黑皮酸菜鱼已经从长白街搬到了绣花巷,历经近三十年时光,黑皮酸菜鱼仍然是各种社交APP上热门的“南京老牌小店必吃系列”,那股酸辣开胃、清爽鲜香的味道没变。现在走入黑皮酸菜鱼店,左边的堂食区人头攒动,有年轻人打卡,有周边“上班族”大快朵颐,也有拖家带口来共尝美食的;右边则是大大方方摆在门口的厨房,一盆盆酸菜鱼在忙碌中出锅,仿佛是另一种“明厨亮灶”。仔细一瞧,厨房里摆着的食材只有新鲜鱼片和豆芽、酸菜、金针菇等配菜,调料更为家常,盐、味精、花椒、孜然粉和自家熬制的辣椒油,并没有看见什么独家秘方。

实际上,当下常见的酸菜鱼店大多经过了改良,各种创新酸菜鱼、椒麻鱼、水煮鱼都在探索不同的味道,坚持传统做法的酸菜鱼店已经很少。而这份传统和用心,或许就是黑皮酸菜鱼持续火爆了将近三十年的“秘方”。

“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这个店干下去。”褚既香的满头青丝已成白发,她说二十多年前有很多到店里来的学生、上班族,现在还会带着小孩来,老客们要看不见她,那份念想就断了。

美食对一城的百姓意味着什么?

也许那段借由舌尖滋味而始终明亮的诸多记忆,就是我们和城市最深厚的情意。

一碗凉皮被追捧了三十年

本报记者 胡明峰

“有家凉皮绝了,好吃得要命!”

“是四牌楼那家吗,张记!”

如果你知道东南大学老校区四牌楼宝鸡张记凉皮店,说明你作为南京食客算是及格了。

4月11日下午3时许,玄武区宝鸡张记凉皮店里,不足4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了四五张长桌,迎来送往络绎不绝的食客。店主张永红行云流水般在凉皮、配菜、调料间舞动双手,还能分神与熟客唠上几句家常。虽然熟悉对方的面貌长相,知晓对方的生活片段,但张永红并不知道其姓甚名谁,可是来的人对他这碗凉皮的味道却是遇上“老熟人”,尽管30年过去,但“一口”就能相认。

记者顺着点单队伍上前,要了一份特色凉皮,10元。借此打开话匣子,问道:“这店开了有年头了吧?”“1996年算起,快30年了!”

“我记得以前文昌桥那边的铁棚子凉皮摊,是你家的吧?”后方一位排队的中年人接着聊起来。“是的,搬到现在这个门面也才十几年。”点单队伍里众多“熟悉的陌生人”聊起家常,张永红句句有回应。

小店是“名店”,食客川流不息,夫妇俩的双手像自动生产线的机械臂,每一步都准确到位,每一秒都丝滑运转,而同时,还要和客人聊天。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家小店没有改变,一样的凉皮,一样的人情来往,一样的味道。

这是南京最早一批做凉皮的小店之一。30年前,张永红在南京读大学的发小一句“南京没找着凉皮吃”,引来了这家宝鸡张记凉皮。张永红坚持做好口碑,他见证过周边一批又一批小店改换门庭。

张永红根本停不下来,于是,记者边吃边等,一位吃了六七年的80后食客推荐起店里的鱼香鸡蛋,“除了碗里吃的这个,我还另打包了三个带走。”

这是店里最具特色的“网红”菜品,出自张永红妻子徐莉莉之手。“在宝鸡当地吃凉皮,是没有这个鸡蛋的,这是我们根据顾客反馈推出的创新菜。”张永红说。不仅是鸡蛋,店里的凉皮也与原版凉皮不同,口感更薄、更加润滑,加的配菜也有所不同。

按他的说法,口味改良是外地小吃生存的基础。可让他自豪的是,不少陕西过来的顾客尝过改良版的凉皮后,都表示认可。

除了凉皮、鱼香鸡蛋,小店还有一宝,就是自制辣油,香而微辣,难以抗拒。

“有时不知道晚上吃什么,就会顺手打包几份。从小就吃这家,口味和价格都没有太大变化。”住在附近的“宝妈”袁女士打包了两份回家,这样的习惯,已成为众多周边老顾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久站之后,徐莉莉接棒“战场”,张永红转向“后勤”,借着岗位轮换调整工作状态。早上5点多,夫妻俩便从玄武大道旁的家中出发,赶上第一班70路公交车到店,晚上得10点左右才能到家。热销的鱼香鸡蛋,夫妻俩每天都要早早来煎上满满两筐,大概三四百个。“好在每年只做3月到12月,天气太冷就没人吃了,我们也能休息休息。”徐莉莉说。

“配菜备好了没啊?”前厨,一句带着陕西口音的话响起,徐莉莉催问起张永红。“老板不见好几分钟了,躲在后面偷懒吧?”排在点单队伍最前的老大爷开起了玩笑。

手里抄起备好的配菜,两步并作一步走,张永红赶忙从后厨蹿了出来。“听人讲明天会大风降温,明早可以稍微偷个懒了。”他笑着应道。夫妻俩早已盘算好,再干几年干不动了,这家店就交给儿子当主力,自己在背后扶持着。他们也有所期待:一家宝鸡凉皮店,会不会干成南京老字号呢?

六合猪头肉,“美食之乡”不变的名片

本报记者 李 凯

“非遗”特产常玉兰盆牛肉、冶山老鹅、章记猪头肉,六合面条“南帝北丐”之一的马林浮桥特色面馆……不大的六合南门朝天街一带,美食如林,老字号争相斗艳。开了37年的南门李记猪头肉便跻身其间。

上周六下午3点多,虽然早已过了饭点,顾客依旧络绎不绝。小店干净卫生,猪头肉有皮有肉、肥中有瘦、瘦中带肥,每斤45元。

一位中年大妈一边扫码付款,一边跟店员打招呼:“吃了多少年了,还是这个味儿。”另两位20多岁的女孩在店员称好一份猪头肉后,忙不迭用牙签挑起来尝:“哎呀,真的不腻,给我再加几份!”

刚午休结束的老板李恩和照例来到店里,今年60岁的他精神矍铄,一口地道的六合话。南门李记猪头肉由李恩和的父亲于1988年创立。他父亲原本就是厨师,做菜好吃,逐渐积累了口碑。城乡发展快,大家兜里有余钱,小店生意越来越红火,小店成了一家人重要经济来源。家中兄弟二人,分别自立门户,成了“创二代”。身为弟弟的李恩和,原工作单位纺织企业倒闭后便不再上班,专心做卤菜店。

祖传几十年的一锅老卤,是六合猪头肉的“灵魂”。

“猪头肉其实也没有啥秘方,不神奇,调料就是八角、丁香、桂皮等8种,不能多,多了味道反而乱了。”李恩和说,六合猪头肉不同于别处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一抿下肚。他笑里带着一丝神秘:“最重要的是老卤,每天都要新加入调料烧一遍,没有它就没有那种特有的香味。”

虽然说起来简单,可六合人谁都知道,卤猪头肉的手艺才是每家老店的不传之秘。

每天凌晨1点多起床后到店,大厂屠宰点的猪头肉差不多也这时送到,清洗、下冰箱预冷,2点半开始卤汁,5点起锅、去骨,6点左右,食客便零零星星赶来,到了上午,食客高峰期到来,店里要找两三个亲戚朋友在窗口帮忙才忙得过来。

从制作到售卖,旁的环节都可以请人,唯独卤制必须是李恩和自己掌勺。对火候的掌握和对味道的拿捏,背后是经年累月积淀的功夫和技艺。

“每天都能卖个三四十头,重点节假日要卖100多头。”小店旁边就是宁天线雄州地铁站,这几年一到周六周日,便会有很多外地游客到访,小店销量比平时增加一半。一年360多天,除了春节能休息十来天,小店一天也离不开他。

在“中国美食文化之乡”六合,有22个省、市、区级非遗美食,乡土地标菜数量占全市1/4。南门李记猪头肉屹立数十年,靠的不仅是口碑,还有对祖传手艺的匠心传承和守护。

“口味不敢变,也不会变。不可能改良,也不会开分店。”李恩和对传统有敬畏之心。这几年,年轻食客们循着猪头肉的香味,从网络短视频找到店里,猪头肉礼盒被带到北上广等城市,来自黑龙江、河南等地的学徒也纷纷来拜师学艺。六合猪头肉背后代表的六合地域美食文化正“跨界破圈”,走向天南地北。

一碗面,穿越四十年的南京味道

本报记者 徐 晋

“老样子一碗大份大肉面?”“还是二两肚丝加个肉圆?”中午11点半,马道街上的顺心拉面进入一天最忙碌的时刻。

这家店铺不大,却布局有序。面馆入口是敞亮的明厨,左侧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坐满了食客,面香在屋内肆意流淌,似在热情拥抱每一位到访者。“一碗二两小排面,加份素鸡,蒜子辣油多一点。”很多顾客没来得及入座,就先熟练地点好单。这样的招呼声,面馆老板王德秀听了41年。

1984年,王德秀和爱人在养虎巷搞了间小铺面,开始了与灶台为伴的人生。“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浪潮刚刚兴起,我们就想着做点小生意维系生活。”从山东临沂远嫁南京的王德秀和丈夫一合计,决定开个面馆。“我们山东人爱吃面食,南京人也爱吃面条,只要把口味做好,不愁没生意。”

谁能想到,这家地道南京面馆的老板竟是山东人呢?

味道是留住“回头客”的制胜法宝。王德秀顺手从锅里夹出一块虎皮大肉,超过一指宽的五花肋条肥瘦相间,经过长时间卤制表面油光锃亮,透露着酱油色。“别小看这样一块大肉,原材料选购就很讲究,每天凌晨1点就要去众彩批发市场抢购最新鲜的肉,一头猪身上也只有左右肋间两块地方能烹饪大肉面。”

时光流转,迈入“不惑之年”的面馆曾历经多次搬迁,但人气依旧不减。从养虎巷到江宁路,从土城头到如今的马道街,不少食客追着面馆跑。退休教师老周,不辞辛劳从江宁辗转而至,只因远在广州读大学的孙子说想念面馆的味道,特地前来打包了两份大肉和肉圆,当晚搭乘航班给孙子送过去。

时值正午,面馆热闹非凡,顾客如潮水般涌来。点单、拉面、煮面,小小的一间屋子内挤满了人。“小碗小排加素鸡的拉面好啦。”听到店员吆喝声,一个小伙子自助拿起托盘,走到明厨区域端走面条。

“除非有特殊需要,我们家一般都是顾客自己端面回座。”王德秀解释,设置这一细节是有意为之,目的是拉近与食客的距离。“明厨制作餐品所有环节全透明,顾客一来一回端面的工夫就能看到餐品制作水准,吃着也更放心。”

南京街头巷尾究竟有多少家面馆很难查到精准数字。但要以时间坐标衡量,像顺心拉面这样经营长达小半个世纪的面馆屈指可数。天色渐晚,面馆店招上刻印的“24小时营业”字样格外醒目,王德秀毫不避讳告诉记者,24小时经营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营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面馆更深地融入城市。好在店里的员工大多是王德秀自家亲戚,她边指边介绍,点单的是女婿,煮面的是侄女,在厨房忙活儿的是侄子。“真是一大家子盘活了这个面馆,两代人的精力都扑在了上面。”

用好口味和好服务换来好口碑。“凌晨刚下高铁特地来打卡这家面馆,没想到店里坐满了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外卖员、交警、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食客,好像因为这碗面,南京的夜晚也多了几分烟火气。”打开某美食软件评价区,一名外地顾客的留言让王德秀多了几分安慰。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新潮的网红店,但我们这些老街坊就认这个味。”马晓梅一家专程从江北赶来吃面,她的儿子正在教孩子用筷子:“慢点吃,这可是你爸爸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在南京这座历久弥新的现代化都市,一家面馆用40余年的坚守印证:撩人心弦的城市味道往往隐

匿于市井巷尾,生生不息,永不散场。

南京人的牛排启蒙地

本报记者 周 敏

带着盖子的铁板端上来,服务员叮嘱一声“当心烫”,孩子小心地打开纸巾挡住脸,静待盖子揭开。

等铁板将生鸡蛋煎熟,一旁的爸爸用刀叉帮他把牛排切成小块,浇上黑胡椒汁,再把酱汁和米饭拌匀。

“还是爸爸小时候的味道。”4月12日中午,一品牛排小火锅(以下简称“一品”)湖南路店里,33岁的王辰兴奋地回忆童年,4岁的儿子似懂非懂,但吃得停不下来。

一旦再次闻到,记忆就被打开。1992年,第一家一品在新街口管家桥开业。红配绿门头、沙发卡座,成为南京人对西餐厅的初印象。铁板上是牛排、西蓝花搭配米饭或通心粉,还有一盘沙拉、两片吐司,和一碗酸甜开胃的罗宋汤。

“一份套餐18块钱。肯定比大酒店便宜,但在当时也不算平价。”一品运营总杨漫江记得,最初进店消费的客人,要么是盛装打扮来约会的小情侣,要么是考了高分和父母讨奖励的孩子。

为了满足中式家庭的需求——拥有中国胃的父母,和想尝试外国菜的小朋友,一品选择进一步“混搭”。1993年,店里推出一人食小火锅,有肥牛有榨菜,还有南京人最爱的皮肚。一家三代人都能在这里吃得舒舒服服,那时的管家桥店一天要接2000多人,翻台10次都不止。

挺立30多年风雨,依然在这座城市的美食版图上熠熠生辉。一品靠的是什么?“一定是味道、是品质。”杨漫江脱口而出。他们在1997年就搭建了中央厨房,面包每天现烤,沙拉酱不隔夜,米饭上的香菇酱要用20多种食材配料熬制15个小时。

也曾因为“便宜”被质疑牛排不是原切。杨漫江说,一品在江宁有1万多平方米的工厂,专门用于牛排、肥牛的生产加工。“央企供应链,和海底捞同一货源。等今年新工厂启用,考虑设置开放日,让大家眼见为实。”

带着这份坚持开疆拓土。进商场,到外地,光辉岁月里拥有湖南路、常府街、龙江等20多家分店。在新百,他们曾创造一个月80万元的营业额纪录,成为负一层的“明星餐饮”。今年,因为租金继续上涨,一品在提升单价和退出商场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一品新百店闭店的同时,曾因湖南路拆迁而消失的店铺重新回归。“本来是1月18日开业,被老客催着硬是提前了三天。”杨漫江有被这群忠实的粉丝感动到——

在店里结缘、每年来过纪念日的中年夫妻专程来捧场;在这里写作业、等父母下班的女孩已经长大,特地带着男友来忆往昔;80多岁的老太太预订了儿子下一次回国的行程,“一定要来吃一品”;90岁的老大爷只尝了一口,“黑胡椒味比从前淡了”……重开第一个月,会员充值30万元。

“他们怀念过去的味道,但我们要让他们吃得更好。”杨漫江说,这几年,一品每年投入10万块,用于新菜式研发。寿喜锅、泡菜锅试品不少于10次,春季饮品最终只保留了青提汁和豆花,老坛酸菜是从云南找来的,还申请了专利。

“嗨,你认识一品多少年了?”2022年,一品成立的第30年,他们举办了一场征文活动,共收到127篇情真意切的短文。“每次来到湖南路店,都像是和老朋友叙旧,要把这份温暖的味道一代代传承下去。”杨漫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