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第二十八届非遗文化山会在灼灼桃花的簇拥下热闹开场。作为济南春季文旅的耀眼名片,此次山会以“花开长清·‘桃’醉马山”为主题,于3月28日在马山会客厅盛大启幕,为期6天的盛会吸引了八方来客,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马山非遗文化山会最早起源于唐代,因历史变迁曾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着马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舞台,更是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山会期间,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交织,“食、游、文、购、娱”一应俱全,处处洋溢着诗意的人间烟火气。
非遗薪火照见文化基因。漫步非遗山会,仿佛置身于民俗文化的海洋,博山锣鼓的声浪激荡着齐风鲁韵,传统杂技的肢体语言勾勒出千年传承,非遗羊肉胚子的浓香里沉淀着祖辈智慧,当豫剧唱腔穿越时空与儿童剧的现代表达相遇,当非遗特产与马山文创在山会汇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这场以非遗为经纬编织的盛会,不仅守护着“宾”姓发源地、鬼谷子讲学处等历史印记,更让扁鹊悬壶济世、史元厚烈士舍己救人的精神火种,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代际传递。山会的举办,为非遗传承搭建了平台,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山会激活经济发展脉搏。山会期间,各类商家生意火爆,游客的消费热情高涨,喧闹背后涌动着一座城镇的产业觉醒。校地企融合发展的智慧结晶在马山落地生根,将高校智库、企业动能注入乡土肌理。“精致农业”理念催生的锦鲤名城、道地药乡等特色品牌,借由山会窗口走向广阔市场。从非遗工坊到泉韵乡居和美乡村马山示范区,从手造好品集市到农文旅融合产业集群,这场春日之约搭建起三产融合的立体平台,让凉粉的清凉、熏鹅的醇厚化作舌尖上的经济,使旋转木马的欢笑、水上乐园的浪花激荡出消费新潮,真正实现“以会兴产、以产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山水画卷舒展旅游新篇。马山的文旅叙事,在山会时节迎来最生动的注脚。十里桃林的灼灼其华与泉城书房的翰墨书香,鹰嘴峰的峻峭挺拔与马山湖的波光潋滟,在“山泉里峰汇”的推介中串联成诗意动线。当游客循着桃花踪迹探访锦鲤,在史元厚烈士纪念堂感悟红色精神,乡村旅游已突破“看山望水”的浅层体验,升华为“见天地、见历史、见人生”的深度对话。这场持续六天的文旅盛宴,将“桃醉”意象转化为全域旅游符号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马山镇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成绩斐然,荣获“济南市文化建设样板镇”称号,通过提升文体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本土文化队伍建设等举措,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运用“扁鹊故里道地药乡”“中国锦鲤名城”“中华寿桃之乡”等文旅名片,打造“精致农业、精致乡村、精致生活”新空间,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带动消费一千余万元;通过非遗展馆建设、手造好品集市、文创产品开发等,擦亮马山文旅新名片。
春山可望,未来可期。马山非遗文化山会以桃花为信,邀约八方来客共赏的不仅是漫野芳华,更是一个乡镇在守正创新中蹚出的振兴之路。当文化底蕴化作发展势能,当生态资源转为富民资本,这座浸润着圣贤智慧与英雄气概的城镇,正以山会为笔,在新时代的卷轴上续写“马到成功”的传奇。未来,马山镇将继续坚守文化传承,勇于创新突破,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为游客带来多元化的文旅体验,续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篇章。
记者:李焜染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