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遵守观演礼仪理应是一种共识。然而,近年来,一方面是随着艺术的普及,新观众不断入场,但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基本常识了然于胸,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因忽视观演礼仪而影响他人观演感受,甚至影响演出正常进行,抑或侵害舞台艺术版权的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新舞台、新空间、新演绎塑造了新的观演关系,丰富多样的演出样态,也对相应的观演礼仪提出了不同要求。
戏院、剧场或音乐厅等演艺空间是舞台艺术表演者和观众同时“在场”的公共空间。这意味着,演出的顺利进行不仅仰赖于演出单位台前幕后的表演者、舞台监督、灯光师等创作人员,以及检票员、引导员、安保人员等工作人员,现场观演的每一位观众,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观众在踏入室内舞台艺术表演场地的那一刻,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场演出必不可少的一环。适时的掌声、喝彩声可以表达观众对演出的肯定和对创作人员的鼓励与感谢,直观反馈演出效果,是观演双方进行正向交流的重要方式。
与电影放映、露天流行歌曲演唱会等休闲场合不同,在剧院、艺术中心、音乐厅等专业场馆进行的室内演出通常属于社交场合,因而在一般公共秩序的基础之上,还存在相应的礼仪规范,对在场人的着装和行为举止有一定的要求。
露天电影放映
对于观众而言,演出期间适时保持安静,演出结束后鼓掌感谢,或许是较为通行的基本规则;未经允许,不以摄影、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或传播演出内容,是维护舞台艺术作品版权的法律底线。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对于何时鼓掌、何时喝彩的规约略有区别。
悠久的历史,为我国戏曲艺术赋予了约定俗成的欣赏习惯。在表演过程中的某些节点,叫好和鼓掌通常是为戏曲演员所期待的。比如,演员登场亮相时,或表演甩发、卧鱼儿、椅子功等高难度动作时,或完成某些经典唱段时,掌声和喝彩声是对演员和乐师长年艰苦训练的最佳褒奖。目前,在一些保留传统形制的戏院,观演期间亦允许饮茶。比如,长安大戏院在观众席池座前区特设茶座,置有中式木质桌椅。
话剧、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等其他戏剧艺术样式由外国传入,在我国的演出历史虽百年有余,但依然相对年轻,其观演习惯亦与我国本土传统艺术有所区别,而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即演出期间不叫好,不饮食,关闭闪光灯或手机等的光源以帮助表演者专注于表演,安全演出。通常情况下,观众席区域场灯的关闭或调暗、启幕的钟声响起、大幕拉开,等等,都是演出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幕间换场时,往往会关闭或调暗舞台区域的灯光,更换台上的景片和道具,演员有时也在这个间隙下台更换服饰。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会一一上场,向在场的观众鞠躬致谢,观众可以在这时拍照或录像。
斯卡拉剧院芭蕾舞剧《海盗》
若再做细分,话剧、音乐剧与歌剧、芭蕾舞剧在演出形制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管弦乐团现场伴奏,因此,鼓掌的节点也略有不同。话剧和音乐剧在开场时,即须保持安静。在国内院团演出时,可以在演员完成某个精彩场面之后,或幕间,在不影响演出继续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鼓掌。歌剧、芭蕾舞剧在有管弦乐团伴奏的情况下,观众可以关注指挥。指挥通常在场钟响起后、演员登台前登场。指挥在进入乐池后,或中场休息前、演出结束后,会面向观众点头或鞠躬致意,此时观众可以鼓掌表示欢迎或感谢。
观看儿童戏剧,是协助少年儿童逐步建立观演礼仪意识的良好契机。作为国家级专业儿童戏剧艺术院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中国儿童剧场制作了卡通动画片来宣传观演礼仪,在剧作演出开始前循环播放。宣传片选用小观众们喜爱的儿童戏剧《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以幽默风趣的对话,让到场的大小观众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明了观剧礼仪。此外,部分优秀儿童戏剧作品则录制了剧作专属语音提示,在演出正式开始前播放,用剧中人物和情境将小观众带入剧作的故事语境,向他们介绍观演规范,帮助他们提前“入戏”。从实际观演情况来看,这两种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值得借鉴。相反,在某些非儿童专属剧场上演没有提示语的儿童剧作时,往往会出现较为混乱的场面——在开场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众席的喧闹程度与开场前无异,直到舞台上出现了可以吸引绝大多数小观众注意力的角色,情况才有所好转。
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四重奏》
除戏剧类演出之外,音乐类演出在我国也广受青睐。交响乐、室内乐、独奏等器乐演奏会,以及合唱、独唱等声乐演唱会,在表演者登场时和作品完成后鼓掌为宜。“乐章之间不宜鼓掌”,是写在大多数观演须知中的一条,因为有些曲目由多个乐章连缀而成。但在没有亲自演奏或演唱过,或手边没有乐谱对照的情况下,判断哪个是乐章之间的停顿,哪个是曲目完成后的停顿,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注意观察指挥和演奏员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指挥面向观众致意时,观众的掌声是一种礼貌性回应;演奏员以弓子敲击乐谱、拍膝、跺脚、起立、鞠躬等方式表示感谢时,观众也可以鼓掌应和。如果实在不清楚何时为适时,等待大多数人鼓掌时再开始鼓掌,大概率不会出错。演出完全结束时,如果掌声热烈且连续不断,艺术家可能会返场加演,返场作品一般最多三首。如果掌声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可以起立鼓掌,甚至喝彩。当然,如果对演出不够满意,观众可以保留不鼓掌的权利。
有时,表演者为了增加与现场观众的交流,还会引入互动环节。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打破通行规则,灵活应对。当然,互动的前提是,不干扰演出继续进行,不对演员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儿童戏剧作品《马兰花》的互动环节里,剧中反面角色老猫会在观众席间“逃窜”,个别共情能力较强的小观众因为过度沉溺于剧情,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怒而出现追打演员的行为,此时就需要家长及时进行干预。在话剧表演中,演员可能会向观众发问,或走到观众席间表演或邀请观众参与演出等;在某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或合唱作品的表演中,指挥也会明确邀请观众参与演出。观众根据演员或指挥提示,跟随曲调节奏打出节拍,或吟唱歌曲,或回答问题,与艺术家共同完成创作,换一种方式享受演出,何乐而不为?
儿童戏剧作品《马兰花》剧照
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工作的导向。创作者是否可以时刻牢牢抓住每位观众的注意力,是舞台艺术演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个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都有第一次踏入剧院的经历。如果剧院经营和管理者的目标,是把演出场地打造成艺术爱好者的港湾,那么,如何抱着“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心态,将每一位进入剧院的观众视作第一次来访的客人进行服务和引导,帮助大家以便捷的方式了解观演注意事项,使更多人更好地领略室内舞台艺术的魅力,或许是现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是否可以尝试在相关场所推行简明易识别的符号,应用在场内显示屏,提示观众何时可以鼓掌,何时需要保持安静;是否可以尝试在每场演出的场刊上加印尽可能详尽的文明观演须知等等。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乐制度源远流长,以艺术化育人心由来已久。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今天的人们,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现场舞台艺术作品。而尊重艺术多样性,建设新时代剧场文化,建立和谐观演关系,需要艺术创作者、剧院管理者和观众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