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网友种荷花种出羊肚菌,科学院博士在线求菌,后续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2:14:00    

去年7月,浙江德清一位网友家中的苹果上长出了朵朵茁壮白色蘑菇,恰好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一位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刷到,最终网友免费将其邮寄给对方进行研究。

图片来源:当事人供图

而后,课题组成功利用苹果上的菌种培育出了可食用的白参菌后代,在该菌种量产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还寄了一大箱给当初那位网友尝尝鲜。

后人将这段奇缘称为“果菌王”事件,这在科研圈也是一段佳话 ……

图片来源:当事人供图

自此,科研人与网友们双向奔赴的“大养菌时代”拉开帷幕。

众所周知,菌这玩意除了在实验室以外哪里都能养得特别好,又有“果菌王”美名在前,这回机灵的网友们可算是为家里的远古老食材找到了比泔水桶更好的归宿。

什么“红糖菌”“老姜菌”“大屁菇”“抹茶奥利奥毛巾卷”……

千奇百怪各显神通,管你哪个品种长在哪里,只要瞅着不对劲,先发到网上馋死一万个硕博生再说。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不,最近几天又有网友在奇奇怪怪的地方敏锐地发现了科研创新点。一位辽宁网友在自家的陈年荷花缸里发现了许多茁壮生长的羊肚菌。

图源:小红书账号 蜜丝任迷死人

家里有菌不稀奇,但在如此不适合的气温、环境下长出这种相对名贵的食用菌的确不多见。

评论区自然也不出所料,天南海北的科研人们纷纷开始了支招环节,就连当年那位“果菌王”本尊也现身评论区求个样品 ……

图源:小红书账号 蜜丝任迷死人评论区

故事最终也迎来了 Happy Ending,这位网友克制住了食欲的诱惑,成功与“果菌王”取得了联系,正准备将菌种寄出。

图片来源:小红书

“果菌王”那边已经收到了网友寄来的菌株,并连夜进行了测序分析工作。

据“果菌王”介绍,这个样品理论上是个新种,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很接近可以人工栽培的几种羊肚菌,因此的确有人工栽培的可能!

不过样品中并未发现孢子,暂时无法确定是尚未成熟还是本身不具备功能,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片来源:小红书账号 我真的不能再喝了

不过大伙儿也别灰心,“果菌王”还表示,他们团队对于羊肚菌培育的研究早在 2021 年就曾上过热搜,近些年更是取得了许多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百姓实现“羊肚菌自由”已经不是梦!至于网友的那株样品能否为这一事业添砖加瓦,就让我们静候佳音吧。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官微

更感人的是,这位网友曾经也是一位生科人,只是毕业后从事了其他行业的工作,如今兜兜转转竟又为自己的老本行贡献了一份力量。

倘若这份菌种再一次成为培育食用菌技术的突破口,谁知道能不能把羊肚菌的价格从上百块打到 5 块一斤?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小红书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研人

其实纵观科学史,许许多多相当重要的发现都是从“果菌王”这样的小故事开始的。

就比如,世人皆知亚历山大 · 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928 年在一个被污染的培养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一重要抗生素的发现对全世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图片来源:百度| Alexander Fleming

但做科研的大伙儿都明白,实验室里的成果只是第一步,如何从实验室推广至大众市场才是真正的天堑。

实际上,现代大规模制备使用的青霉素菌株并非来自弗莱明的实验室,而是来自20 世纪40 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农贸市场里的一颗发霉哈密瓜 ……

图片来源: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1938 年,牛津大学工作的霍华德 · 弗洛里(Howard Florey)翻阅到了弗莱明1929 年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那篇关于青霉菌的论文,对此非常感兴趣,并在实验中成功分离出了少量青霉素。

图片来源:百度| Howard Florey

但通过已知方法制备青霉素的效率实在太低,根本不够支撑人体临床试验,治疗一位病患所需的青霉素理论剂量,大致需要培养整整 2000 升的青霉菌。

更别提当时处于二战期间的英国饱受战火荼毒,原有工业体系几乎被摧毁殆尽,想要大规模制备青霉素更是天方夜谭。

几经辗转,弗洛里在学界的朋友们为他介绍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业部北方区域研究实验室(Northern Reg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NRRL),该实验室在发酵技术领域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

很快,研究团队通过在培养基中用乳糖代替蔗糖等方法培育霉菌,迅速提高了青霉素的产量。

但这种在培养基表面上培养霉菌的方法效率仍不够高,研究团队希望将青霉菌完全浸泡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更充分地利用培养基里的物质,实现产量指数级增长。可惜,弗洛里从英国带来的青霉菌种并不适应这种培养模式,产量甚至更差了。

经过反复讨论,团队决定换菌种。实验室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寻找高产青霉素菌株,甚至向军方寻求帮助。但巧合的是,团队最终是从实验室附近的农贸市场里一颗长毛的哈密瓜上,分离出了最佳菌株(NRRL 1951)。

图片来源:百度

该菌株(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青霉素产量是弗莱明当时发现的菌株的 200 倍,而通过 X 线照射诱发菌株的基因突变,弗洛里的团队最终获得了有着初始菌株 1000 倍产量的“超级霉菌”。

自此之后,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成为二战期间拯救无数伤员生命的关键因素;弗洛里还因此与先驱弗莱明、学生恩斯特 · 伯利斯 · 柴恩(Ernst Boris Chain)共同获得了 1945 年的诺贝尔生医学奖。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回头再看看“果菌王”的故事,或许没那么轰轰烈烈,但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做科研不仅需要努力拼搏和头脑风暴,还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来源:生物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