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初宝瑞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作为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清明祭扫本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却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环境与安全的双重挑战。近年来,滨州市以创新举措回应时代命题,通过“祭祀桶定点焚烧”“云端追思”“绿色替代”等新模式,让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融共生,绘就了一幅“天更蓝、心更暖、城更美”的清明画卷。
破立之间——从烟火缭绕到文明坐标
曾几何时,清明街头纸灰飞扬、火光隐现,既污染环境又暗藏火灾风险。今年清明前夕,114个祭祀桶在滨州市主城区路口、公园、河道旁“上岗”,成为市民寄托哀思的文明坐标。这些看似简单的铁桶,实则是城市治理的“微创新”——既尊重了焚烧纸钱的传统需求,又以集中管理规避了分散焚烧的弊端。数据显示,滨州近年因祭扫引发的火灾事故同比下降60%,城市空气质量的“清明指数”显著提升。这一“堵疏结合”的模式,既非对传统的粗暴否定,亦非对陋习的妥协,而是以精细化治理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科技赋能——让思念追忆跨越时空
国家一直倡导“互联网+殡葬服务”模式,在数字浪潮推动下,滨州将“慎终追远”的情感注入新技术场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文化革新。市民通过“滨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的“云祭扫”平台,可在线献花、书写家书,甚至创建虚拟纪念馆,让无法返乡的游子实现“云端寄哀思”。更有社区推出“AR追忆”服务,扫描先人照片即可生成动态影像,辅以语音讲述家族故事。这种“数字永生”并非消解仪式感,而是以技术重构情感连接,使祭扫突破物理界限,更具人文温度。
观念重塑——从形式主义到心灵回归
推进丧葬习俗改革是近年来滨州深入推进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事项,也相继涌现出“生命纪念园+生命文化教育”“公益性公墓+告别厅”等全国推广模式。实践证明,文明祭扫的本质是“心祭”而非“形祭”。比如,“家庭追思会”鼓励三代同堂共忆先人轶事,用家风传承替代焚烧比拼;“清明诗会”以经典诵读抒发缅怀,让文化基因在朗朗书声中延续。更值得称道的是“厚养礼葬”理念的普及——滨州将祭扫文明延伸至日常孝道,倡导“生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推动孝心从仪式性表达向持续性关怀转变。
共治共享——文明觉醒中的城市进化
文明祭扫在滨州并非政府“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协奏曲”。城管部门通过短视频平台科普祭祀桶使用方法,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纸钱换鲜花”活动,中小学生成为“家庭文明督导员”。这种多元共治模式,恰是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一位老人将纸钱放入祭祀桶而非就地焚烧时,当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种植纪念树而非燃放鞭炮时,个体的微小选择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磅礴力量。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随着殡葬改革深化和移风易俗推进,清明节期间,各地殡葬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鲜花祭扫、网络祭扫、书写寄语、诵读追思等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实践证明,文明祭扫不是对情感的稀释,而是让其更纯粹;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助其焕发新生。当祭祀桶成为文明地标,当云端祭扫连接山河万里,当一束鲜花承载千言万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节日的净化,更是一个城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这样的清明,才能真正清澈明净;这样的文明,方可谓之“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