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志超 报道
71岁的周石林老人指着干涸的水井苦笑:“水龙头拧开就滴两滴水,挑水山路走得脚底起泡。”稻田边的周梦军更发愁:“抽上来的水还没蒸发得快,去年收成不到往年一半。”特殊的地质条件,让小港村陷入“看天喝水”的困境,最困难的时候部分群众还要靠镇里派出的洒水车上门供水。
原来,地处湘鄂交界的岳阳县毛田镇小港村,在铁山水库上游,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移民村。村里有常住人口2300人,分散居住在山丘间。约200米的地势落差,致使部分地域形成天然“漏斗”,特别是连续3年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半年涝、下半年旱气候,80%的雨水触地即陷石英砂岩风化层流失殆尽,这导致村民自用的小水井,每年都有长达数月的干涸期。
转机出现在 2024年8月。彼时,小港村党总支书记杨乐群,协同镇村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深入村组开展“四多四好”走访工作。村民口中“晌午盼车来”的顺口溜,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深深刺痛了他们,也让杨乐群书记下定决心解决群众用水难题。
行动迅速展开,他们广泛动员片长、组长、邻长,挨家挨户进行精准摸排。经细致排查发现,2个片区内的5个村民小组,共计580余户村民的饮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积极收集相关资料、精心撰写材料,杨乐群更是拉着镇领导,频繁奔波于县里,努力争取项目支持、寻找资金来源。
县委组织部获悉后高度重视,召集发改、水利、农业农村、铁山、移民等部门专题会商,整合项目资金120万元,会同毛田镇深入实地调研,召开屋场会1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30余条,最终敲定“三级包保+分片施策”方案,即“片长包片、组长包组、邻长包户,政府引水到屋场,农户接管进家门”。
资金难题得以破解,可水源问题却如横亘眼前的高山,棘手异常。小港村虽毗邻铁山水库,然而村民聚居地地势高耸,且分布极为零散,若从水库引水,供水管线将漫长蜿蜒,成本高昂且实施难度极大。为探寻就近取水之策,潘家组组长余四清不辞辛劳,带领专业打井队踏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精心筛选打井点。钻机开启,昼夜轰鸣,全力作业,当钻至219米深处时,却仍不见水的踪迹,两万多元的工程费用就此付诸东流,首次打井行动宣告失败。
祸不单行,金边组和柏树组的钻机分别钻至153米、173米时,既无水涌现象,土层也毫无潮湿迹象。部分村民见状,不禁摇头叹息,不少人甚至萌生放弃念头,现场气氛愈发凝重压抑,仿若陷入僵局。
“村里不是还有些小溪流吗?水不错,小时候喝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村民的试问,让大家打开思路。余四清再度发动组里群众上山下墈,为工作组寻找水源,当向导、定线路、定规划并听取常住老人意见,最终选定在罗坑西边拦坝设堰,只因此地属山坳,雨季有山体径流汇聚,旱季也有细流。
吴山组干群齐心修建蓄水池。
方案确定后,村民迅速行动、分工协作。青壮劳力搬运石块、开挖坝基,技术员指导施工。经过数天奋战,拦坝建成。溪水汇聚、沉淀,形成清澈的蓄水池,现场一片欢呼。
然而,新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将水引入村民家中?众人商议后,决定把蓄水池的水抽到山顶储水池,利用地势落差让水自流入户。
当清澈的自来水终于流进村民家中,余四清迫不及待地从水缸里舀起一瓢水,仰头大口喝下去。水流过喉咙,清甜在舌尖蔓延,他满脸笑意,感慨道:“自己动手引来的水,就是甜!”
根据各片组水源分布情况,柏树组通过发动群众精准摸排,寻得良处钻深185米见水,金边组挖浸水井,红山组创新“浸水井+水库”模式,全村整体新增日供水近150吨,满足小港村居民正常供水。
吴山组干群齐心修建储水池。
在推进小港村饮水提质改造项目时,镇政府派项目办与驻村工作队秉持因地制宜、降本增效原则,发动群众参与,严格把关。项目预算从超200万元减至91万元,建成220方蓄水池4个、300方净化池1个、拦水坝1座,铺设管线16000余米,安装50方蓄水桶3个。改造中,小港村尊重群众意愿按组供水,安装水表量化管理,开展节水宣传,季节性缺水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并收取费用用于设备管护。
如今,小港村成功破解“看天喝水”困境,探索出因地制宜、节约高效的建设路径。在毛田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推动下,村民主动参与,降低项目成本,建立科学管理模式,为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小港村的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四多四好”工作法的强大效能。多走几步,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精准洞察民情;多写几行,详实记录村民的困难诉求,不让任何民生问题被遗漏;多问几句,充分挖掘民意,让每一项决策都符合村民的真实意愿;多做几件,用心落实惠民举措,全力守护民生福祉。“四多四好”工作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助力更多村庄走上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