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中,经常把“一角”称作为“一毛”。而书写时,只能用 “角”,不能用“毛”。纵观古今“官方”的律、法,从来没有把“毛”作为货币记量单位。这就奇怪了,“毛”与“钱”到底怎么扯上关系的呢?经查阅大量资料,众说纷纭,主要有这么几个说法。
“毛”特指零用钱“小钱”。史料记载,“毛”是微、小、少、轻或吝啬的代名词。比如《西游记》中:你是哪路毛神?毛在这里就比喻卑微。成语九牛一毛,毛字有微不足道的意思。成语“拔毛济世”,毛字表示比较轻微之意。另有成语“一毛不拔”,毛字就特指吝啬。由此推测,“毛”用作货币名称,特指零用的“小钱”。在我们的河南、安徽、山东、陕西的部分地区,俗语中仍有“毛而巴稀”的说法,讲的就是“一毛、二毛”微不足道的小钱之意。
“毛”是交易中“找零”的货币。在古代,货币主要是贵重的金、银、铜等金属物质铸造而成。在铸造过程中,会有缺斤少两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相对较小的“毛”币来弥补,起到“找零”的平衡作用,“毛”在民间便流行起来。
“毛”受外来货币影响。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时,与银元配套分等的小银元也流入了中国,民间称其为角子。十角可兑换一元,然而有造币厂生产大量劣质银角谋利,以至于角子的实际价值低于面值,有的一元需要用十一角兑现,民间便将这些劣质角子称为“毛”,“毛”成了钱币粗糙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在民间“毛”与“角”就共用了。
“毛”就是“毫”的通假字。从清末民初起,货币出现元、角、毫等记量单位。我国部分地区方言“毫“”毛“同音,再加上为了记账方便,人们往往将“毫”字省笔为“毛”。久而久之,自然成俗,“毫”就变成“毛”了。
以上就是“毛”与“钱”扯上关系的四种说法,笔者更趋向于“毛”是“毫”通假字的这种说法,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为了书写方便。比如,我们身边姓“闫”的朋友,严格来说,应该书写为“阎”,为了方便,简化成“闫”早就习以为常了。